棠溪宝剑-天下第一剑 | 河南棠溪宝剑有限公司尊龙凯时平台入口官网
棠溪冶铁铸剑遗址位于西平县城西约50公里,是棠溪铸剑史的发源地,在1958年当地修建水库时发现,著名冶金专家柯俊来此地考察时说:“此炉不仅是西平一宝,也是中国和世界的一宝。”考古专家鉴定:“此炉为迄今世界仅存、我国发现最早、保存最为完好的冶铁炉,距今有2300多年,对于研究古冶金史、中国兵器史具有极高的价值。”1996年,酒店冶铁炉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在伏牛山余脉的河南省西平县境内,一条山涧溪流一路穿山跳崖,东出谷口折而北流;两岸成片的棠梨树林在暖阳下白花盛开,如烟似云,暗香飘荡。这条小河便是我国千古流名的冶铁铸剑圣地——棠溪河。它孕育了我国丰富而悠久的冶铁文明和剑文化。
1958年,西平县修建谭山水库时,发现了37座冶铁竖炉的遗址,从此在中国冶铁史上增添了辉煌的一页。2003年7月,当笔者驱车来到了距西平县城约50公里的酒店乡。从酒店乡政府大门向南走,眼前便是一条宽阔的河流,这就是棠溪河。河水清澈,岸边绿树成荫。记者远远地就看见对岸的绿阴中有一排白色建筑。西平县文管所的同志告诉记者,那就是酒店冶铁炉遗址陈列馆。沿着河边的小路向东走500米,有一石碑立于路边,上书:酒店冶铁炉遗址。碑文如下:“酒店冶铁炉遗址是我国战国时期三大冶铁遗址之一,总面积约28000平方米,文化层厚达1.5米,包含物有铁渣、炉壁残块、矿石以及战国、汉代陶片,南部尚存一处我国仅有的战国冶铁炉。”
乘船过河,在谭山水库南岸的一个坡岭上,记者看到了战国冶铁炉。这是一座圆形竖炉,炉壁座底,清晰可辨,团团渣渣,斑驳锈蚀。炼渣组织厚约半米,炉东西直径1.7米,南北直径2.1米,残高仍有2.23米,炉底有出口。1987年10月29日——11月7日,河南省文物研究所、西平县文化局联合对冶炼炉进行抢救性发掘,同时对酒店冶铁遗址进行了试掘,共开5×5米探方一个,2×7米探沟一条,两次发掘面积为39平方米,残高2.25米,炉口残宽2.14米,底部宽1.6米,炼炉内部可分上下两部分,上部为一椭圆形的锅底装炉缸,炉缸的上口内径东西残宽1.42米,南部残宽1.04米,下部为井筒状,高0.6米,东西宽0.6米,北部因同风沟相连,也应属风沟部分,风沟周围的耐火材料还保留着颗粒状态,离炉缸较远处,耐火材料中的泥土呈红色,炉子的建造是利用土丘的斜坡先挖一个口大底小井筒,再在南端向底部开了一风沟,然后用耐火材料筑炉壁和风沟。探方出土遗物有陶坠、陶盆、陶罐、陶瓮、板瓦、木炭等,从查阅的有关史料与遗址本身采集到标本证明,该遗址自战国延续到晋,除1958年修筑谭山水库时,对该遗址进行了大面积人为的破坏,其面积为1700平方米,和因谭山水库冲刷外,保存基本完好。1989年,著名冶金专家柯俊来此地考察时说:“此炉不仅是西平一宝,也是中国和世界的一宝。”考古专家鉴定:“此炉为迄今世界仅存、我国发现最早、保存最为完好的冶铁炉,距今有2300多年,对于研究古冶金史、中国兵器史具有极高的价值。”1996年,酒店冶铁炉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铁匠先师欧冶子、干将均为棠溪名匠。棠溪既是地名、河名,又是剑名,是生产棠溪、太阿、龙泉(龙渊)等九大名剑的地方。两千多年前的春秋、战国时期,这里已是著名的冶铁胜地。在这方面,古籍中记载颇多。《战国策·韩策一》:“韩卒之剑戟,皆出於冥山、棠溪、墨阳、合膊。邓师、宛冯、龙渊、太阿,皆陆断马牛,水击鹄雁。”邓师,邓国有工铸剑,因名邓师。宛冯,宛人於冯池(荥阳)铸剑,故号。龙渊,河南西平有龙泉水,亦名龙渊,可以淬刀剑,特坚利,故名。太阿,《吴越春秋》曰:“吴有干将,越有欧冶。”
在《史记》中记载的九大名剑中,棠溪、龙泉以水得名,邓师、宛冯、干将、莫邪,以匠师命名,墨阳、太阿、合伯则以地为名。《史记》记载:“大卜之剑韩为众。韩卒之剑戟皆出于冥山、棠溪。”《水经注》曰:“(西平)县出名金,古有铁官。”《资治通鉴》载:“棠溪之金,天下之利。”棠溪,无疑在古代是以冶铁铸剑而闻名的。当时,韩国在棠溪边建了两座城市,一是棠溪城,一是冶炉城,相传“十里棠溪十里城”。剑业的兴旺,同时带动了饮食、服务等各业的发展。这里还流传着一个动人的铸剑故事。相传,吴王阖闾使干将铸剑,干将求精,千锤百炼,致力要铸出名剑。可是,有一日遇到铁汁不出。妻子莫邪见丈夫为难,又恐吴王怒而斩首,便问何计能出铁汁。干将说,从前先师欧治子铸剑,曾以女人配炉神。莫邪听罢,当即削发剪指,投于炉中。瞬间,铁汁流出。干将挥泪,铸成雄雌二剑,名曰:干将、莫邪。记者在《史记》索引中也找出与此故事相合之处:“棠溪在西平,其水淬刀剑特锋利,为干将、莫邪所从出……”
我国近代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更是为了考察棠溪,于20世纪30年代和50年代两次到西平考察。后来他在《中国通史简编》中这样写到:河南西平有冶炉城,有棠溪村,是韩国著名铸剑处。